查看: 919|回复: 0

参观赤壁市文学地理学书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20 16:4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3年3月19日,非常感谢朋友引荐去参观曾大兴教授所办理的“赤壁市文学地理学书院”。我在黄盖湖周边跑,花了五年时间搜集整理地域性的文化,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及思路去进行的,有点我行我素。但我一直没有放弃在周边去寻找着身边的对家乡地域性文化感兴趣的名人,看能不能对我的做法提个建议或直接我们一起来做这件事情,要么我跟着他当助理都行,只要我想的我做的对家乡的发展有帮助,同时对自己的进步有帮助的事情我都愿意的。

      从朋友那里得知曾大兴退休回家,在家里办了一个书院,搞什么地方文化研究。我非常的感兴趣,于是仔细看了朋友发来的曾大兴简介,没想到家乡身边有这样的知名人士,放弃城市优厚的退休养老生活环境,回到家乡办书院,而且是办到自己的老宅基地上,继续与儿时的小伙伴们一起重温旧时的梦想。另外我也是第一次听说有”文学地理学“这么一个分化出来的单独学科,在网上对这个名词进行了了解。这个”文学地理学“与我现在做的地域性文化搜集整理有什么关系?于是在网上摘抄了曾大兴简介与”文学地理学“的介绍,以待以后进一步学习。

mmexport1679234431591.jpg

mmexport1679234445914.jpg

文学地理学

历史追溯

      然追溯中国古代文学地理的研究实践,可谓源远流长。春秋时代的学者把《诗三百》中的“国风”按照不同的王国和地区来分类,所体现的就是文学地理的意识。东汉班固、南朝刘勰,唐朝魏征、南宋朱熹等学者,或者有过文学地理方面的只言片语,或者使用过文学地理的研究方法。

      两宋以降,地域性的文学流派大量产生,区域性的文集相继问世,学者逐渐具备明确的文学地理意识。但中国古代的学者,还没有“文学地理”的概念,也没有形成文学地理学的学科意识。二十世纪初期,随着西方现代学术思想和方法引进到中国,以刘师培、王国维、汪辟疆等为代表的前辈学者,开始把古人关于文学地理的片断的言说条理化。遗憾的是,他们的研究并没有持续下去。他们对有关问题的认识,也是浅尝辄止。

      新中国建国之后的头三十年,由于受前苏联学术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地域性”这类概念,都成了非常敏感的字眼。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谁要是提这些东西,谁就有可能被扣上“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大帽子。因此,那个年代的文学研究,就只有“时代性”这一个维度,而所谓“阶级性”、“人民性”、“民族性”等等概念,都是由“时代性”派生出来的。也就是说,文学地理的研究,自汪辟疆等学者之后,被中断了近半个世纪。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学术文化环境开始宽松,文学地理学在沉寂近半个世纪后,再次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凭着自身的理论活力和学科渗透力,文学地理学研究在国内学术界不断升温,并逐渐成为文学研究的热门。

      1986年,金克木发表随笔《文艺的地域学研究设想》,倡导从地域的角度研究文学艺术;1989年,曾大兴发表论文《中国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正式开启文学地理的实证研究。据统计,在20多年的时间里,仅在我国大陆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至少在800篇以上,所出版的相关著作不下于200种,其中包括(以下所引述者均为著作):文学家的地理分布研究,如曾大兴的《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1995)、胡阿祥的《魏晋本土文学地理》(2001)、梅新林的《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2006)、夏汉宁、黎清、刘双琴等的《宋代江西文学家考录》等;文学作品的地域特点与地域差异研究,如严家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1995)、陶礼天的《北“风”与南“骚”》(1997)、曹道衡的《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1999)、曾大兴的《英雄崇拜与美人崇拜》(1999)、戴伟华的《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2006);文学家族研究,如刘跃进的《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1996)、程章灿的《世族与六朝文学》(1998)、丁福林的《东晋南朝的谢氏文学集团》(1998)、李浩的《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2002);地域性的文学流派研究,如杨义的《京派海派综论》(2003)、陈庆元的《文学:地域的观照》(2003)、沙先一的《清代吴中词派研究》(2004);地域性的文学史研究,如陈永正主编的《岭南文学史》(1993)、王齐洲、王泽龙的《湖北文学史》(1995)、吴海、曾子鲁主编的《江西文学史》(2005)……。

      20多年来的文学地理研究,不仅为传统的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解决了传统的文学研究所不能解决的诸多问题,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对文学家、文学作品、文学理论和各种文学现象的认识,展示了文学研究的诱人前景,也为人文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素材和思路。因此,这项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士所认可。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文学地理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被正式提出,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和响应。2011年11月,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广州大学中文系共同主办“中国首届文学地理学暨宋代文学地理研讨会”,首次明确界定文学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及研究意义之所在。来自国内各社会科学院和高等院校的60余名专家学者联名倡议成立“中国文学地理学学会”,并按有关程序选举产生了“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筹备委员会”。这次会议的成功举行与这个筹备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文学地理学这个新兴学科得到学术界的正式认可,也标志着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的、自觉的阶段。

      一个学科能不能建立,关键在于它有没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简要地讲,就是一句话,即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再具体一点,就是三句话:即文学要素(包括文学家、文学作品和文学读者)的地理分布、组合与变迁,文学要素及其整体形态的地域特性与地域差异,文学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非常明确的。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问题,不是别的任何学科所能解决的,必须有一个专门的学科来解决这个问题。

研究任务

      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了它的研究任务,这就是:通过文学家(包括文学家族、文学流派、文学社团、文学中心)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考察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对文学家的气质、心理、知识结构、文化底蕴、价值观念、审美倾向、艺术感知、文学选择等等构成的影响,以及通过文学家这个中介,对文学作品的主题、题材、人物、原型、意象、景观、体裁、形式、语言、风格等等构成的影响;同时考察文学家(以及由文学家所组成的文学家族、文学流派、文学社团、文学中心等)所完成的文学积累(文学作品、文学胜迹等等),所形成的文学传统,所营造的文学风气等等,对当地的人文环境所构成的影响。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一个互动关系,文学地理学的任务,就是对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与文学要素(包括文学家、文学作品、文学读者)之间的各个层面的互动关系进行系统的梳理,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特点,并给予合理的解释。

研究目标

      文学地理学研究的目标之一,就是建立一门与文学史学科双峰并峙的文学地理学科。没有文学地理这个二级学科的文学学科是一个不完整的学科。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产生并发展的,文学也不例外。几乎所有的学科,既有解释其时间关系的分支学科,也有解释其空间关系的分支学科。例如历史学有通史、断代史、专门史,也有历史地理;语言学有语言史,也有语言(方言)地理;军事学有军事史,也有军事地理;经济学有经济史,也有经济地理;植物学有植物史,也有植物地理……为什么文学有文学史,而不能有一门文学地理呢?

      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使它应该是、而且必须是一个可以和文学史双峰并峙的独立学科。有了文学地理,文学这个学科才算完整。

曾大兴介绍:

      曾大兴,湖北赤壁人,哲学博士。现为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文学系教授、文学地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文学地理学会会长、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及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文学地理学、词学与岭南文化的研究,先后主持三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出版个人学术专著《柳永和他的词》、《词学的星空》、《20世纪词学名家研究》、《文学地理学研究》、《文学地理学概论》、《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气候、物候与文学》、《岭南文化的真相》、《古今流行歌曲研究》、《优婚与天才》、《中华名楼》等15部,先后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州文艺奖一等奖、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政府奖励。主讲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一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一门。两次应邀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中华名楼”。先后获评 “广州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广州市优秀教师”、“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等。

相关链接:曾大兴:从“百家讲坛”到“故乡讲台”

请看我们到书院参观拍的视频,如果看不到网页播放视频请直接点击链接:https://v.qq.com/x/page/i3506y88fkz.html






人活着就是要折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客户端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黄盖之家
  •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盖湖我的家乡!黄盖之家 ( 鄂ICP备15020142号

鄂公网安备 42128102000133号

Copyright 2013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盖湖我的家乡!黄盖之家 ( 鄂ICP备15020142号

GMT+8, 2024-4-19 06:23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30 querie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