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谷英就是张士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28 05:28: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谷英就是张士诚

作者:戴新武

      张谷英是张士诚隐居之说,是近些年来外地和当地学者及民间人士谈论较多的话题。通过走访座谈、查找史料,翻阅谱谍和上网查询,特别是当找到香港记者谢丽华女士《在张谷英村的惊人发现》可推定一个命题:即张谷英就是张士诚;再展开一步说,张实万就是张谷英嫡先祖。湖北监利毛市镇崔吴村士诚17代孙张志俊提供的谱(张氏家谱卷二始祖世系?高邮堂)载:勋成之子积后字士诚号君实世,公生于元英宗至治(公元1322年)丙戍二月初九午时,殁于明洪武庚午(1390年)九月十二寅时(寿高68岁),葬于苏姑风。刘氏(刘安人),生于元英宗至癸亥十二月十九申时,殁于明洪武丙子十一月十七辰时(寿高73岁),葬于苏姑南山。此史料证明张士诚和刘安人女士在元末那场纷争中,没有自焚和赐死,而且寿高近古稀和逾古稀。

      《在张谷英村惊人的发现》一文中,谢女士写道:2002年春,在岳阳县委宣传部孙敏、甘治国、陈赐明三位副部长的陪同下,我来到了岳阳县张谷英民俗文化村游览。漫步在张谷英大屋迷宫般的深巷长廊里,我感到每一块青砖黛瓦里都藏着一个幽灵,诉说着一个神秘的历史故事。为了把这个故事挖掘出来,在岳阳市委宣传部和岳阳县委宣传部的邀请下,我来到了张谷英村驻扎下来。在收集素材创作电影文学剧本《张谷英传奇》的过程中,我发现,凡来张谷英民俗文化村旅游的中外游客,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张谷英到底是何许人也?张谷英是张士诚吗?

      张谷英是谁?他从哪里来?为什么隐身在这偏僻的深山老林里?对于这些问题,就是张谷英的后人也无法回答。笔者查阅张谷英的后人在清乾隆三十三年(即公元1768年)修订的张氏族谱,关于张谷英的来历,据载:“谷英公乃由吴入楚”,关于他的身世,则是:“军家出身,一抄一运两番失业”,“长子文质,北运身故,葬紫金山,不知所属。”“抄”是抄家?“运”是迁徙?虽只寥寥数语,却暗示着一个神秘的故事。更耐人寻味的是张谷英的后人沿用至今的族谱:“文单志友仲,功(公)伏宗兴,其承继祖,世绪昌同,书声永振,福泽敦崇,名芳百代,禄位光隆”!

      “功(公)伏宗兴”,这不明明暗示着张谷英是一个隐逸者吗?据《蓝氏族谱》载,明朝初年,元败,都城北迁,天下未靖,四川、云南等地当时还未纳入到明朝的版图,那些不服暴政、逃避苛捐重赋的人,要么聚众山林,要么投奔他乡,为了加强统治,重建经济秩序,朱元璋诏令凡出外人员一律实行“路引制”,即相当于今天的身份证制,在籍人员,则令修谱上册,相当于今天的填写履历表。这一招,使得出于某种原因想隐瞒身份和来历的人,姓刘的都自称是刘邦的后代,姓李的都攀挂在李氏的谱系上。既然张谷英是“由吴入楚”的迁徙者,我们不妨这么想,在吴地最著名的张氏就是张士诚,在当时,也只有他才需要如此的避讳明王朝!

      当初,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三峰鼎峙,朱元璋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梦想,先与占据东吴富足天下的张士诚签订友好盟约,南征陈友谅成功后,陈友谅之子陈理归降朱元璋,朱元璋令其仍辖楚地。然后朱元璋调兵东进,围困张士诚所在的平江(今苏州)近一年,据《二十四史》载,张士诚兵败平江后,被俘不屈,绝食而亡,其夫人刘氏也在城破之际,率家人自焚于齐云楼。笔者细察《续白话资治通鉴》时发现,张士诚在城破之后,曾率兵两万与明军交战于东巷,不敌败走,有数骑心腹跟随,后跟随着散去,张士诚呆在他的官府里坐以待毙,自缢未遂被俘。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信息可知,张士诚完全有充足的时间化妆逃走,他为什么要留在那里坐以待毙呢?《二十四史》载张士诚死后,有两幼子匿民间,不知所踪。于是,为了揭开迷底,笔者开始大海里捞针般地寻找起这两个藏匿民间的幼子的踪迹来。

      经过一番艰苦的寻找,笔者竟然找到了两幼子中的一个,千七郎的踪迹。原来,张士诚被困平江(今苏州)十个月,其夫人刘氏见诚公不利,当即立断,将两幼子(一名肇之,一名千七郎)托于乳母何氏,并授予重金和手书。何氏随两幼子潜逃出城,行至江西黄土坡夹河口过渡,被船公温良弼收养,何氏也依之,二人遂认温公为父,何氏为母,改姓温。十五年后,温公去世,二人均已成人,母子三人为了生计,以运盐为业,就一叶扁舟,往来于荆楚之地。犹恐祸患未终,遂分头择居,肇之落籍湖北枝江百里洲,千七郎后改名为宗武,依何氏落藉盐邑担盐埠,后迁吴湾台(今小沧湖东侧),最后定居走马岗。宗武依何氏落籍的盐邑原来是一片水乡泽国、地广人稀,后来此做鱼盐生意的人渐多,明朝当局便在此设立了一个税务机构,名曰渔盐监利,即今天的监利县的由来。宗武婚后生有四子:远彦、远良、远海、远亮。何母见诚公后继有人,不禁大喜,去世前示刘氏手书于宗武。宗武惊悟,密刻手书于石碑埋藏于地下,明灭清兴之际,宗武的后人挖出石碑,嵌立于宗氏祠堂,后祠堂毁于战火,一场水灾后,石碑也不知所踪。

      2003年盛夏,在岳阳市委宣传部白尊贤部长的亲自关照下,笔者在张谷英的后裔、时任临湘市委副书记的张群望陪同,由张氏同宗张国斌、张关生两位先生引领,来到了张士诚的幼子张宗武第十八代孙张克礼先生家里小住数日。查阅《温张族谱》卷十八房谱时,惊异地发现,史书只记载只活了四十五岁的张士诚,家谱上却记载他活了六十八岁!其夫人刘氏寿命更长,活了七十三岁!

      族谱载:十二世,积厚,字士诚,号君实,世居白驹亭,为姑苏名家。公聪明过人,八岁能文,十四列  ,十五举孝廉,十六捷南宫,旋入词林,官至太尉,帝命三赐封东吴王。生元英宗至治二年壬戌(即公元1322年)三月初九午时,殁明洪武二十三年庚午(即公元1390年)九月十二寅时,葬姑苏凤。夫人刘氏,生元英宗至治癸亥(即公元1323年)十二月十九申时,殁明洪武丙子(即公元1396年)十一月十七庚时,葬姑苏南山。

      上文中括号里的公元年号是笔者为了方便读者,对照花甲纪年而特意注明的。读者一看便知,史书记载死于1368年的张士诚,其族谱上记载他是死于1390年!那么,那个待在官府中坐以待毙的“张士诚”不是张士诚本人,而是一个替身了!细察史书可知,张士诚一生轻财仗义、待人诚恳且恩重如山,关键时刻有人替他担当,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笔者访遍高邮、泰州、姑苏等地,张士诚在民间的口碑极好。即使是在战争年代,两军对垒,难免伤及无辜,张士诚的为人的善心却是有目共睹的,有民谣为证:“死的不怨泰州张,活的不谢宝庆杨”。这里所指的宝庆杨,是湘西武将元军指挥将领杨鄂勒哲。张士诚率众起义,杨鄂勒哲受命剿灭,即使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张士诚依然坚持为他人着想。1367年徐达率明军围困平江城,城垒将破之际,有人曾建议张士诚放火焚毁城池,趁乱率军突围。虽然站在兵家的角度看问题,这个建议不失为一个力挽狂澜的良策,张士诚为了城中的百姓,断然拒绝了。行文至此,笔者不禁潸泪下。世人皆以成败论英雄,我却更愿意以品格论之;在笔者的心里,不论成败,张士诚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这也是笔者不畏艰辛、不计报酬,写作《张谷英传奇》的目的所在。

      《明朝那些事儿》也讲叙了各方权谋。但是,以张士诚多年经营积累,不会愿意在如此壮年就甘心一死。多年行走,特别是亲临其地,听到几个朋友的分析与调研情况后,故大胆分析。城破时张已土遁,携妻妾与贴身卫士从宫中出城。另有死士冒名顶替赴死,烧城毁屋也是为了掩盖地道痕迹,一切全在张士诚的掌控中。逃到700公里外的张士诚自知大势已去,逐开始休养生息,鼓励后人潜心耕读,以求东山再起。其实,朱元璋也一直没有放弃过搜寻张士诚及陈友谅余下党羽,各处秘密调查。张士诚深知朱元璋的残暴,将几个儿子还分送湖北监利等地,避免全家被斩。古人出将入世求的就是显达,就是“不锦衣夜行”。如此高官为何流落至此,在史书上又找不到依据。显然不合实际情况。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隐僻山中的大多不是贤士,更多是躲避强大的仇家。张谷英村的主人按照这种思考就可以与当时的几大疑案挂钩,还原明王朝背后不被人知的真实。

      在渭洞还有明朝开国将领南将军墓。也有囤兵演武的场地,周边多处痕迹也表明张士诚复辟之心尚在,只是朱元璋的东西两厂耳目众多,终究未能在明代重新举事再起。至其八世孙,终于安定,以耕读与经商并举,经几代努力终于修建出今天的“天下第一村”

      省籍知名作家伍弱文在《让我来打探张谷英的身世》中说:张谷英第九代孙张登宇的墓志铭上曾有这么一句:“公讳宗魁,字登宇,明指挥使谷英公九代孙。”说张谷英是明指挥使。1376年,朱元璋宣布废除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那么,明指挥使,属高官,应在《明史》中有传记,历史上也应有一些记载。但我在明史上没有找到张谷英的任何记载,说明“明指挥使谷英公”是虚构的。

      当地流传较广的一则故事:张谷英是朱元璋手下的一名武将,辞官隐居,带着7个妻妾、2个朋友刘万辅和李千金在此繁衍生息。相传张谷英识风水,在这里相中了三块风水宝地,一块地主财,一块主丁,一块主仕。张谷英任由同伴先挑。刘万辅选择了主财的一块地,从此财运亨通;李千金选定了主仕的一块地,从此仕途得志;最后剩一块主丁的留给张谷英。从这则故事可以推测,三人都是化名,有分工。李千金,指一诺千金,隐含求财,筹军款。刘万辅,指永远辅佐,隐含求权,访贤才,找辅佐的人。张谷英,谐音指姑隐,姑且隐居,待东山再起,隐含求丁,也可理解为兵丁,期望重掌甲兵,不久复兴。三人来自同一个团体,三人同时化名,并且,张谷英是领导。可以锁定,张谷英至少是元末明初的败阵武将,隐居于此,期望复出。

      张谷英的后人在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修订的张氏族谱,关于张谷英的来历,有这样的记载:“谷英公乃由吴入楚”,关于他的身世,则是:“军家出身,一抄一运两番失业” 。“由吴入楚”,武将与吴有关,来自吴地。明史载:“士诚起兵,在元至正十三年,至二十四年,自称吴王。”“由吴入楚”,有可能暗指“吴王”。

      元末明初,与吴有关的并且姓张的名将只有张士诚和其弟张士信等四人,而其弟张士信等三人俱战死。

      “一抄一运,两番失业。” 与张士诚经历十分契合。《明史列传》记载:“张士诚,小字九四,泰州白驹场亭人。有弟三人,并以操舟运盐为业,缘私作奸利。颇轻财好施,得群辈心。常鬻盐诸富家,富家多陵侮之,或负其直不酬。而弓手丘义尤窘辱士诚甚。士诚忿,即帅诸弟及壮士李伯升等十八人杀义,并灭诸富家,纵火焚其居。入旁郡场,招少年起兵。盐丁方苦重役,遂共推为主,陷泰州。”张士诚杀盐丁起义,家中被元朝庭抄没,失业。指的是一抄。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城破,张士诚失去吴王的位置,乃天运不济,是为一运,又一次失业。

      历史上记载着,张士城是被俘后上吊自杀的。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是偷桃换李的假杀。当时的形势是这样的,张士诚的部将李伯升、潘元绍都投降了朱元璋,很受朱元璋重用,李伯升是张士诚杀盐丁起义时的朋友,潘元绍是张士诚的女婿。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朱元璋曾和张士诚合作过,加之张士诚在百姓中口碑极好,朱元璋不想杀张士诚而背骂名,但朱元璋也不想放虎归山,便软禁了张士诚。既然张士诚不想投降,老朱又不想杀张士诚,而张士诚此时绝食寻死,李伯升和潘元绍自然不会让张士诚死的,于是他们做一些手脚,换人上吊,把真的张士诚放走了。

      根据江苏张士诚的老家的《温张家谱》记载,发现张士诚不是死于1367年,而是死于1390年,尚有23年不知去向,更加说明了“张士诚假杀”成立。

      1368年,朱元璋称帝,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明朝。张士诚复出无望,便隐居起来,教子课孙。那么,张士诚变身张谷英,是极有可能的。张谷英是个什么人?为什么要隐居?

      张谷英,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大将军。他这武官,职务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司令。他还会看人像,看天象。因此,他也算命等等。他的预择,说是很准,很灵,很奇。想来,一个大军区司令,虽然只身一人,但要用其自身的力量,统领小小一村,当是不在话下。历史与时间证明,他后到这儿,以前的王姓,陈姓,就发展不过他这个张姓。再后来,那两个姓的,干脆搬走了。况且,他这姓,还不是原来的。这不要紧,反正现在的家庭,全姓张。一位隐姓埋名的大将军,本来不姓张,他取个假名到这儿来,把这里搞成了全是张。

      说张谷英来的时候,已经四十多了。在这儿,他娶了老婆,生了两个儿。也就是说,现在所有姓张的,都是那两房人的后。我问,为什么好好的大司令不当了?村里人说,朱元璋是安徽人,他的儿子又多。封侯,是他的儿子的事。张谷英一个江西人,武艺高强,会看这看那,神通广大。不能像朱元璋的儿子那样,就只能像他自己选择的这样。于是,我就想到了比他早的曹操的两个儿子的事。曹丕为皇权,逼弟兄曹植七步作诗。于是,我就想到比他早的范蠡,辅佐吴王成大业后就隐居,带着美人隐居,做出个商圣。

      知名博客曹义问:为什么要隐姓埋名呢?

      那张谷英来这儿之前,姓什么?叫什么?谁也不知道了。我采访了今年七十岁的张丽玉,他是张谷英的第二十代孙子。谜中谜,他们这儿,男人爱取个女人的名字。张丽玉说,始祖张谷英是隐姓埋名到这里的,张谷英肯定不是真姓名。我问,为什么要隐姓埋名呢?张丽玉说,用真姓名,有杀身之祸。知名博客走笔又问:竞末寻找到一丝人文的痕迹?虽然张氏家族有可供炫耀的过去:两个进士、二十几个举人、两个博士,数十名大学生,但是张谷英村的历史毕竟还是苍白的。当我们在甬道天井屋舍中穿行,我们竞末寻找到一丝人文的痕迹,连最早筑就的牌楼和家族议事大厅也不见一语一联。连那有神龛无香火的堂案亦不曾使我们的眼睛为之一亮。我们只想找到耕读之家的牌匾〈哪怕是假造的也行〉、治家格言或者哪怕是几册残破的线装古籍竟毫无所得。兴许是张氏家族从未有过那种风雅的想法和念头。在封建皇帝你方唱罢我登台的血雨腥风中,萦绕在张氏家族先祖脑中始终是那入世出世的选择,韬光养晦是为了全身,显功扬名是为了耀祖。走出去了的张氏子孙在离开张谷英村的那一刹那不知曾否有过回归田园的愿望?在这座俨似古堡的建筑群里肯定酿造过许多惨烈悲欢的故事,族权的威仪肯定扼杀掉过张氏子孙的个性,扭曲的人格和麻木的灵魂结合在一起使张氏家族子孙在走出了这座老屋之后是不曾着意地注视过它的,否则我们怎会搜寻不到一点蛛丝马迹呢?

      上述4名人的文章所找佐证与举证推断是充分的,张谷英就是张士诚命题是成立的。

     临湘期刊编者按:最近,戴新武和李子俊两位老同志在发掘清点黄盖湖历史遗存中,惊人发现张士诚、张三丰、张居正、张学良四人,均系聂市碧峰潭张实万八嫡裔。其中,张士诚为张实万后9代孙,张三丰为张士诚之嫡孙,张居正为张实万18代孙,张学良为张士诚之嫡嗣。特别令人振奋的是,他们发现张士诚就是张谷英。主要依据是:(一)根据监利县毛市镇崔吴村张士诚17代孙张志俊提供的清代家谱,该谱证实张士诚和和夫人刘安人分别活到了68岁、73岁。年龄上与正史有很大出入。(二)香港记者谢丽华为证实张士诚就是张谷英这一课题,在苏州东吴府考察了7个月,在日行监利县毛市镇内崔吴村张士诚后裔张青礼家住了三天。谢氏通过考察,写下了电影文学剧本《张谷英传奇》。张实万的后人如此雄伟辉煌,印证了张实万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是临湘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此,我们从本期起将对张氏家族中的四大名人与张实万的渊源一一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人活着就是要折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客户端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黄盖之家
  •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盖湖我的家乡!黄盖之家 ( 鄂ICP备15020142号

鄂公网安备 42128102000133号

Copyright 2013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盖湖我的家乡!黄盖之家 ( 鄂ICP备15020142号

GMT+8, 2024-5-2 13:32 , Processed in 0.093751 second(s), 26 querie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