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兵气销为日月光,宣大总督方逢时与明长城军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7-21 10:05:1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明代大同镇包括今天山西大同、朔州等地,作为九边重镇、京师屏障,在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长城不仅是一道高墙,更是由关隘、墩台、军堡等组成的体系。明代大同镇长城统领七十二城堡,东接宣府,西抵丫角山,六百四十余里。

      四百多年前的明朝,长城不仅经历了金戈铁马、硝烟弥漫,也在此地见证了边塞内外从战争走向和平,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从对抗走向融合,城堡从军事聚落变成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驿站的历史。首倡及促成这一重大转变的,是一位不可或缺、却鲜有人知的人物——十六世纪中后期,先后担任大同巡抚、宣大总督,后任兵部尚书的方逢时。

      方逢时,字行之,号金湖,湖北嘉鱼人。明代土木堡之变后,明蒙之间战争频繁,据明实录统计,仅从嘉靖元年到隆庆四年,短短四十八年,双方发生大规模战争多达120余次,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给国家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明隆庆四年(1570),大同军情再次告急,文官出身的方逢时临危受命,巡抚大同。不到一年,就出其不意结束了双方长达百余年的战争,化干戈为玉帛,百姓安居乐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

      带着探访寻踪的心情,2021年7月,我对着一个无从验证的导航地点“败虎村”,从东南沿海到山西大同,又从大同市区驾车180公里至朔州平鲁区,终于来到这段传奇历史的发源地——明代败虎堡遗址。



兵气销为日月光 宣大总督方逢时与明长城军堡 ◆ 李荻 /文
【长城文艺】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败虎堡 李获摄影


      越过弯曲的公路,高海拔地区凉爽而炽烈的阳光里,远山苍茫,白云如聚,安静地坐落着几乎无人的小村庄。烽燧已息,孤堡犹存,一座顶部荒草丛生的夯土墩台赫然眼前,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忘记了长途奔波的疲惫,我三步并作两步跑去。墩台下有两块标志碑,旧一点的是山西省政府一九八六年的“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败虎堡遗址”,新近的是朔州市平鲁区政府二〇〇八年“平鲁区文物保护单位 败虎堡”。

      在明代文献里,它原名“败胡堡”,修建于嘉靖二十三年,剑拔弩张之际,随着和平的到来,更名“败虎堡”。

      风起于青蘋之末,方逢时巡抚大同半年后,败虎堡发生了一起石破天惊的偶然事件——蒙古最强大的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的孙子,因为家庭纠纷愤然出走,叩败虎堡,意欲投奔明朝。

      所谓石破天惊,是事成之后的意义总结。在事发当时,大多数人看来,这只是一件偶然的家庭纠纷,如按照常规流程,或将俺答汗的孙子解送京师请功,或将他拒之门外,都不为过。

      幸运的是,历史在隆庆四年转了一个弯。方逢时虽然初来乍到,却是军事和政治的奇才。他接到报告,敏锐意识到俺答汗的孙子虽然年少,在军事意义上无足轻重,但此事如妥善处理,可以成为明蒙和平的重大转折。方逢时星夜讯问,率先提出极有预见性的处置方案,驰书报告上级,之后又亲自接待俺答汗的孙子,全程斡旋在谈判一线,指挥调度,随机应变。

      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时势,在边地历史上,敌方贵族来降的事并不是第一次发生,有时被轻轻忽略,有时甚至因为处置不当,酿成战争惨祸。而审时度势,以过人的眼光和惊人的魄力,不偏不倚第一时间处置,促成著名的“隆庆和议”的,唯有方逢时。


      用清代思想家魏源的话说,隆庆和议“不仅息明朝边塞五十年之烽燧,且为本朝(指清朝)开二百年之太平”。今天看来,明蒙和平的达成,不仅在当时有利于双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促成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融合,更奠定了今日大一统国家的版图,同时,双方贸易的繁荣也打通了贯通欧亚大陆,总长14000余公里的国际商道。

      据文物调查报告,败虎堡旁边村庄原存一块石刻,阴刻“永宁”二字,方逢时所立,永宁二字传达了长治久安的渴望。此次寻访,从村民那里得知石刻已不在原地,在文物部门得到妥善保存。

      第二天,我返回大同市区,前往近郊40公里之地,穿过矿区雨后泥泞的崎岖道路,柳暗花明,比预期存留度更完整的高山堡出现在眼前。高山堡地势高峻,处于要冲,一度军事意义重大。据记载,嘉靖十四年,分别在大同镇城东西两侧,修筑聚落城和高山城,为镇城两翼。在方逢时的纪实文献《云中处降录》里,就有他隆庆四年二月至大同,三月,俺答汗趁他初来大举进攻,他带兵御敌,时任宣大总督在他建议下“亲提标兵驻高山城”,军声大振,成功扭转此前多年一蹶不振局面的记录。此后,方逢时接连大捷,双方力量对比得以改变。军事实力的重建,为隆庆和议顺利达成提供了坚实后盾。

      隆庆和议后,化干戈为玉帛,“东自海冶,西尽甘州,延袤五千里,无烽火警”。长城沿线欣欣向荣,高山堡的军事防御功能淡化,其后至清代,一直是贸易道路上重要的商业集镇,是从大同出西口,到内蒙、俄罗斯的茶马古道必经之路,商贾云集,车水马龙。

      万历元年,方逢时因“才略明练,处置边事,皆协机宜”,经由内阁首辅张居正力荐,升任宣大总督,统揽宣府、大同、山西三大重镇的军务。虽然边地和平,但方逢时居安思危,并没有忽略长城防御体系建设,经常亲率骑兵,巡视各处关隘,关于长城建设的战略思想凝聚成《宣府战守议》、《修复北路内塞议》等重要奏议,得到内阁全力支持。

      据《续宣镇志》记载,“总督方逢时请筑北路龙门所处边,起龙门所盘道墩,迄靖虏堡之大衙口,俾北路之兵,由此以入援南山,东路之兵由此以出援独石”,这就是今天河北省赤城县北,到崇礼县东南,一百余里的长城。同时,他又“修南山及中北二路诸边墩营寨”(《宣化府志》)。

      万历四年,著名文学家徐渭——即民间妇孺兼知的徐文长——游经边塞,与宣大总督方逢时相识,虽然一为布衣平民,一为封疆大吏,两人却意气相投,一见如故。方逢时带着徐渭巡经长城沿线,汤泉、十八盘、龙门弯、黑石堡等地,都留下两人的足迹。傲骨嶙峋的徐渭为方逢时折服,作《上谷边词》八首,由衷盛赞他修筑长城、开凿盘道之举,又为宣府作“开关市,通贸迁,东道往来,任数千里赤子龙蛇之寄;拱宸京,控沙漠,北门锁钥,当第一重青天剑戟之雄”的楹联。

      俱往矣,今天的高山堡遗址,基础宽4.9米,两侧均由长方条石砌筑,中间为夯土层,呈月牙状,从东南两面包围瓮城。这种瓮城之外又筑月城的结构,在明代大同镇72堡中少有,可见高山城彼时的地位。

      站在遗址前,极目远眺,这里地势独高,远山之间,隐约可见北魏石窟。几百年前,边关冷月映照下,将士和客商们,登临送目,和我看到的应是一样的景色。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身后,是瓮城南墙门匾,石刻“靖宁门”,第一个落款就是“钦差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地方太子太保兵部侍郎方”。

      今天的长城,已经是民族精神的凝结,和平团结的象征,从“爱我中华,修我长城”,到“爱我中华,护我长城”,靖宁二字的美好愿景,穿越兵家必争之地几千年的战场烟尘,终于成为现实。漫步古长城,我们不该忘记这位跨越半个中国而来,鲜为人知的,在靖宁门仅留下姓氏的宣大总督,以及他曾经为开创和平、建设长城苦心孤诣的努力。

      那天我到过的高山堡,月城遗址沐浴着雨后初晴的阳光,草地长满多肉植物,开遍牵牛花和蒲公英,高天流云,无数飞鸟自在啼啭,黄蝴蝶翩跹。从败虎堡青蘋之末的和平肇始,到高山堡历经繁华的岁月静谧……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区高山堡 李获 摄影


人活着就是要折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客户端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黄盖之家
  •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盖湖我的家乡!黄盖之家 ( 鄂ICP备15020142号

鄂公网安备 42128102000133号

Copyright 2013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盖湖我的家乡!黄盖之家 ( 鄂ICP备15020142号

GMT+8, 2024-11-1 08:37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8 querie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