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文章

新店望夫山革命烈士陵园

时间:2020-8-17 09:21作者:huanggai 阅读:496 评论: 2huanggai

内容简介: 2020年8月15日,我们黄盖文化研究会沿注入黄盖湖的潘河一直寻迹到新店土城再到望夫山脚下,去参观了望夫山革命烈士陵园。这里记录了革命前辈们的丰功伟绩及烈士们的英雄事迹,英烈们的名字生平事迹及缅怀诗歌等分别 ...
       2020年8月15日,我们黄盖文化研究会沿注入黄盖湖的潘河一直寻迹到新店土城再到望夫山脚下,去参观了望夫山革命烈士陵园。这里记录了革命前辈们的丰功伟绩及烈士们的英雄事迹,英烈们的名字生平事迹及缅怀诗歌等分别镌刻在180多块石碑上,形成了壮观的碑林,是一个难得的思想教育场所。我拍了一些图片分享给大家看。

IMG_20200815_141520.jpg

IMG_20200815_141559.jpg

IMG_20200815_141629.jpg

IMG_20200815_141655.jpg

IMG_20200815_141826.jpg

IMG_20200815_141853.jpg

IMG_20200815_142059.jpg

IMG_20200815_142200.jpg

IMG_20200815_142220.jpg

IMG_20200815_142254.jpg

IMG_20200815_142304.jpg

IMG_20200815_142517.jpg

IMG_20200815_142537.jpg

IMG_20200815_142612.jpg

提个意见:
1,这里指示不是特别清楚,在分叉路口没有指路牌,找到地方很迷茫;
2,很长一段路都是单行道,根本没有办法错车,且路基太高,掉下去就上不来了;
3,很多石碑上面的字已经侵蚀得看不见了,需要后人们来修复,不然再过若干年,就是一块光面石碑;

4,特别是有关这些方面的文字记载都应整理成网页形式发布到网上,让人们永远能记住他们。




鲜花
(0票)

握手
(0票)

雷人
(0票)

路过
(0票)

鸡蛋
(0票)
上一篇:铁山最高峰架子山可看长江、黄盖湖下一篇:黄盖湖畔望夫女与春鱼的故事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已有2人参与讨论

huanggai 2020-8-17 09:18
以下内容摘抄于网络:


饶邦炎:烈士忠魂萦绕我心 革命基地教育后人
2018-01-23 10:39云上赤壁


    在风景秀丽的新店镇望夫山革命教育基地,180多块石碑如军人列队般整齐有序,庄严肃穆。这些屹立的石碑,用镌刻缅怀碑文、名人题字、乡人祭题的方式纪念着40多位红军烈士,而这一切都归功于赤壁市一位退休老干部饶邦炎。烈士忠魂感召萦绕着他,他也用实际行动感动着世人。多年来,饶邦炎心系家乡这片热土,将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传于后人。
     新店镇望夫山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联络要塞。1925年,第一任中共蒲圻县委书记漆昌元在这里宣传马列主义,得到了人民的积极响应,纷纷参加革命活动,40多位烈士用鲜血为这片热土打下了红色根基。
      饶邦炎从市农委副主任岗位上退休后,一边搜集整理这些革命烈士资料,一边募集捐款为在这片革命热土献身的烈士修建烈士碑林。
      修建烈士陵园并非一帆风顺。饶邦炎四处寻求政策支持,筹集资金善款。本可以安享天伦的他靠着对革命烈士的忠诚敬仰和做事的一股子坚韧劲,先后筹集资金共计120多万元,加上自己捐助的3万多元,2005年望夫山革命教育基地一期工程全部完工。饶邦炎说,这不仅是完成了自己的心愿,也是对革命烈士们一个最好纪念。
      如今的望夫山革命教育基地,记载着望夫山可歌可泣的光辉历史,记录了烈火硝烟的战争史诗,展现了革命烈士英勇抗争的壮丽篇章。饶邦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共产党人的忠诚和信仰。


来源:云上赤壁 记者:李杰  源网址:http://news.hbtv.com.cn/p/1127706.html


*******************************************


以下内容摘抄于网络,源网址:http://www.cnhubei.com/200501/ca670793.htm


古稀老人为了老红军嘱托 筹资81万建烈士碑林(2005-01-26 07:14:05)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记者卢成汉 特约记者郑福汉 通讯员游晴

     赤壁市一位年已七旬的老人饶邦炎,受一位老红军的嘱托,用了近10年,筹资81万元,建成“红军烈士纪念碑”。楚天都市报去年12月20日对这位老人的事迹进行报道后,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近日,记者再度踏访望夫山,深切感受了这位古稀老人的红色情结。
      望夫山,位于赤壁市南郊20公里的新店镇。这里曾养育出了许多红军烈士,革命英烈的精神至今仍感召着后人。如今,出生于望夫山脚的古稀老人饶邦炎,筹资81万元建起了一座红军烈士碑林。
      在风景秀丽的望夫山,沿着山间小路拾阶而上,可以看到一处碑林,180多块石碑上,刻着当地28位红军烈士的生平、缅怀诗文。碑林气势恢宏,共分为纪念牌坊、缅怀碑廊、名人题字、邑员吟碣、乡人祭题等几大部分。
     碑林中,随处可见花篮、花圈,这是前来参观的人们敬献给烈士们的。山脚下有一排平房,是用作办公、居住和参观之用。
      已是古稀之人,为何不在家颐养天年,而想到建碑林呢?谈起其中的原由,饶邦炎动情地说:“这是为了一位老红军的嘱托。”


为了一位老红军的嘱托


       1935年,饶邦炎出生于新店镇望夫山村一个贫穷农民家庭,母亲廖莲元是一位革命烈士的遗孀,她的丈夫饶楚会牺牲时年仅21岁。廖莲元改嫁后,生下饶邦炎。
      望夫山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早在1925年,漆昌元烈士(蒲圻第一任县委书记),在这里宣传马列主义思想,播撒革命的火种。望夫山人民积极响应,成立农会,参加革命活动。望夫山脚下,许多“泥腿子”参加了革命……
      小时候,他常听母亲说起那段不平凡的历史,饶邦炎幼小的心灵里萌生了难舍的红色情结。怎样才能将自己对红军的敬仰之情付诸行动呢?多年来,饶邦炎一直思考着这个问题。
      1987年,从望夫山走出去的老红军李平回到故乡赤壁检查工作,特地抽空来到望夫山。在自己当年浴血奋战的地方,老人驻足不前,思绪万千。
      “李老,您在想什么呢?”一旁陪同的饶邦炎问。李平感慨不已:“我的很多战友都牺牲在这里,要是能在这里建立一个纪念碑,让后人缅怀他们该多好啊。”
李老的一席话,让饶邦炎深受感动。他当即向李老表示:只要有时间、有条件,他一定尽力办好这件事。
      1995年,饶邦炎从赤壁市农委副主任的岗位上退休,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筹建红军纪念碑。


令人动容的红色历史


      筹建纪念碑的第一步是整理资料。从1996年开始,饶邦炎与党史工作人员一道梳理那段久远而不平凡的历史。饶老说,这段红色历史让他感到自豪。
      经过几年的收集、整理,望夫山的红色历史的脉络凸现在眼前:1928年4月,共产党员饶裕启、周努力在新店、望夫山等地创建党的基层组织,受敌破坏。当年10月,蒲圻临时县委书记陈克昌派徐自然到望夫山发展党组织,12月,创建中共望夫山党支部,办公地点就设在七星庵内。为了加强赤色区域的领导,县委决定在全县设立东南西北四个区委。
      1932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剿,区委机关被迫解散。短短几年间,望夫山先后有28位红军烈士遇难,鲜血染红了这片贫瘠的土地。
      这一段历史令望夫山人骄傲。饶邦炎觉得,深入了解这段历史,让他更加崇敬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与气概。
     饶邦炎认为,修烈士陵园、树纪念碑,都不足以表达后人的敬仰,不能让后人全面了解这段珍贵的历史。于是,他决定修建一个烈士碑林,将每一位烈士的事迹都铭刻在石碑上,让后人永世铭记。


春燕衔泥,动建碑林


      2001年2月,饶邦炎邀请一批老同志开会,专门研究修建红军烈士碑林事宜。会上,大家一致表示赞同,并当场慷慨解囊,捐出数千元。从这以后,饶邦炎更加坚定信心:一定要建好红军烈士碑林。
      建碑林首先得筹钱。在外地工作、经商的望夫山人员;赤壁出生、工作过的领导、企业家……饶邦炎都想方设法,与他们取得联系。
      一次偶然的机会,饶邦炎结识了著名经济学家、时任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的廖丹清。
      廖丹清也对望夫山这片红色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饶邦炎请他担任顾问,廖丹清满口答应,并当即捐出5000元。去年初,廖丹清临终前对妻子说:“我想葬在望夫山,跟红军烈士作伴!”廖丹清病逝后,按照他的遗愿,家人将他的骨灰安放在烈士碑林旁。
      在饶邦炎的不懈努力下,2001年7月,红军碑林正式动工。由于经费短缺,饶邦炎只得边筹资,边建设。在一片荒山野岭之中,修建如此多的碑林,困难可想而知。当时,山上没有路,饶邦炎与包工头亲自上山勘探,他们拉着藤条上山,脸上和手上多处被划出血口子,但他丝毫没有怨言。
      为节省经费,饶邦炎对每笔开支都精打细算。2003年,赤壁城区进行人行道改造。饶邦炎得知这一消息后,四处托人帮忙,终于将废弃的9车地砖运到望夫山,修建了几百米便道,仅此一项,就节约了5000多元。


“愚公精神”感动社会


      2001年,时任赤壁市长的王汉桥来到望夫山,看到山上立起的一块块石碑后,十分感动。他对饶邦炎说:“你的精神好,事也干得好!”当即捐出1000元,表示将尽力支持饶老。
      饶邦炎的“愚公精神”,也感动了社会各界。在他的一个账簿里,清楚地记录着每一笔捐款:省民政厅拨了3万元;省建设厅、水利厅、水产局各捐资2万元;赤壁市政府分3次拨款3.8万元;周边的咸安区、嘉鱼、崇阳、通城等县也各资助了1万元;赤壁市水利局、广电局、电信局、新店镇都为修建红军碑林提供无偿援助……
      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几年时间里,饶邦炎共筹集200多笔捐赠的钱物,加上他自己拿出的2万元,共计81万元。
      去年9月,红军烈士碑林首期工程完成,并正式免费对外开放。前来参观、凭吊的村民、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多达1万余人。
      远在台湾的88岁的邹文美先生,得知饶邦炎修建红军碑林的义举后,十分钦佩。老人专程从台湾赶回赤壁老家,并赋诗一首:吾乡诸俊彦,重建望夫亭。前朝节义事,后世应传承。水是故乡美,月是故乡明。万里寄片语,只为故乡情。


红军精神代代相传


      红军烈士碑林从当初的规划,到今天初具规模,凝聚了饶邦炎的无数心血。退休至今,他很少有时间休息、娱乐,从周一到周五,他都在外奔走筹款,双休日,他就来到碑林现场,与工人们一道工作。
      有些人对此不理解,而饶邦炎却说:“人生在世,应该做点有益的事,修建碑林,一是对红军烈士的纪念,二是用自己的余力为家乡办一件实事,为后人留下一笔精神财富。”
      “这里的财产,我不要一分钱。”年逾古稀的饶邦炎说,工程全部完工后,他要将碑林交给当地村委会管理。
      由于经费短缺,饶邦炎还想在山上开发种养殖业,让管理碑林的村民有收入来源。

      目前,饶邦炎还在继续筹集资金,用于完善碑林的其它设施。老人希望,今后这里成为人们凭吊先烈、观光旅游的风景区,让红军精神代代相传。



引用
zhengbinml 2020-8-18 10:33
巍巍望湖山碧翠,
滚滚潘河奔大江。
鄂南湘北党支部,
打响秋暴第一枪。
农民追求幸福日,
信仰跟随共产党。

望夫山七星庵是鄂南湘北最早建立的农村党支部,
农军打响秋收暴动第一枪,攻打赵李桥火车站,威震粤汉铁路。
点赞。


作者:郑斌


引用
    移动客户端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黄盖之家
  •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盖湖我的家乡!黄盖之家 ( 鄂ICP备15020142号

鄂公网安备 42128102000133号

Copyright 2013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盖湖我的家乡!黄盖之家 ( 鄂ICP备15020142号

GMT+8, 2024-3-29 00:44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